用现代原木结构在废墟上谱写信仰延续乐章的教堂设计
Jun 24 , 2025 |
Views :
74
基赫泰利斯瓦拉村的前教堂设计(建于 1770 年)在 2018 年的一场纵火案中被烧毁。新建的多功能教堂坐落在旧教堂庭院内,四周环绕着古老的墓地,承载了全新的功能,众多教区活动都将在此开展。教区的目标是打造一座 “开放之门、高使用率” 的教堂。
建筑融合新旧元素,在旧场地上诠释新功能类型。一方面,建筑延续了芬兰十字型教堂的悠久传统,采用原木建造;另一方面,其外观特征与室内空间明显新颖 —— 原木结构由异形层压原木构成,暖通技术也采用现代标准。旧教堂仅有一个容纳 450 人的教堂大厅,附带门厅和圣器室;而新方案中,教堂大厅设 120 个座位,其余空间均为多功能区域。通过 “同一屋檐下” 的设计原则,从礼拜到社交活动、烹饪等所有教区功能都在同一栋建筑内实现。
功能上,教堂大厅与社交、咖啡区既可独立使用,也可合并使用,这一点至关重要。建筑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却并非对旧建筑的复刻。例如,观赏风景并非传统十字型教堂的设计要素,但在新教堂中,人们可通过低矮的大窗户欣赏教堂庭院和山丘景观。
教堂大厅位于中心位置,沿东西轴线设有一条笔直的仪式通道。天窗从上方为大厅引入自然光,祭坛两侧的侧光则凸显了后殿的独特性。中央区域的神圣感通过屋顶高度得以强化,屋顶向两侧倾斜,覆盖功能性更强的侧边区域。铜制屋顶将随着时间推移形成美丽的铜锈色。
室内空间的特色源于木材的综合运用、间接与直接自然光的结合,以及优美的景观。教堂管理员从被烧毁的旧教堂中抢救出祭坛装饰画,使其成为新教堂的核心元素。“再利用美学” 也在教堂室内设计中清晰可见:管风琴从赫尔辛基的一座小教堂迁移至此,祭坛画、教堂纺织品和大厅把手均来自旧教堂,许多椅子则是从前教区大厅翻新再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