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呼吸热带韵律雨林苔藓年轮的艺术家住宅设计
该艺术家别墅设计从宏伟的基础设施到富有诗意的建筑,清水混凝土长期以来一直是建筑领域最多功能的媒介,它既能够展现结构上的 boldness(大胆),又能实现精致的美感。在马来西亚的热带环境中,这种多功能媒介在 “雨林住宅” 中获得了新的表达 —— 其材料性超越了粗野主义的根源,实现了永恒感与通透感的融合。
雨林住宅位于马来西亚彭亨州占达拜克(Janda Baik)备受追捧的 Tanarimba 飞地内,是为一个艺术家家庭设计的私人休憩之所。住宅以精确的直线型体量呈现,与森林覆盖的山坡相映成趣,同时展现出 “扎根大地” 与 “悬浮空中” 的双重质感。建筑师在山坡住宅设计方面的丰富经验,为该场地兼具挑战性与温和特质的地形提供了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流线概念 —— 摒弃封闭环境,将过渡空间设计为露天的 “旅程”,使沉浸式的环境体验成为与周边雨林互动的契机。
建筑立面以整体式混凝土外壳呈现,其粗犷的存在感背后,是纹理、光线与空间序列的精妙互动。这种材料性与斑驳的森林光影形成对比,为不断更新的艺术藏品提供了展示画布。
踏入雨林住宅的瞬间,便能感受到其对自然的敬畏。门厅上方覆盖着波浪形砖砌屋顶,如同一幅活态画作框住周边的森林;受万神殿启发的圆形天窗将光线引入悬浮楼梯,楼梯向下延伸至下方的私密区域。上层的起居空间、餐厅与厨房区域通过全高玻璃窗与树冠相连,边界因玻璃而模糊。宽敞的阳台既是过渡区域,也是绿意盎然的休憩地,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遮挡的雨林全景 —— 滑动门引入自然光与自然通风,配合隔热混凝土屋顶,营造出被动冷却的环境。
在圆形天窗之外,屋顶与墙壁融合为一个整体式平面,构成刻意的建筑姿态。建筑师朱锦华解释道:“艺术家需要墙壁来展示作品,因此主立面不设窗户。” 这一理念通过艺术家的两件醒目炭笔作品得以印证,它们被醒目地陈列在宽敞的墙面上。
艺术与生活的和谐互动正是这座住宅的核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室内已成为一个 “活态画廊”,精心陈列着绘画、雕塑、面具、古代兵器、书籍等,折射出一种兼具文化底蕴与质朴气质的生活方式。此外,艺术家工作室和家庭办公室等隐蔽区域位于下层,既展现了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又通过斑驳光影与绿意盎然的环境,与自然保持着紧密联系。
时间逐渐柔化了建筑的棱角 —— 建筑外墙上的苔藓痕迹见证着森林的 “入侵”,其他植物也将随着岁月与建筑交织共生。这种与自然的缓慢融合,恰是雨林住宅精神的缩影:以深思熟虑的设计礼赞自然,滋养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