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水泥质感打造的北京民宿设计
近年来,北京地区的民宿市场过度饱和,竞争激烈,导致大量“莫干山式”民宿设计如洪水般涌现,相互照搬,相互威胁。然而,作为文化艺术中心的北京,应该保持它的多样性。于是设计师在内卷化如此严重的北京民宿市场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打造了一个纯水泥质感的民宿设计,在喧嚣都市里寻一片宁静。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它被称为“四季花海”,因为基地周围的鲜花遍布整个山区。该建筑的形式非常规范:它有一个四面环绕的房间,一个走廊环绕的庭院,和柱框架,创造了一种稳定的气氛。它四面被当地传统住宅环绕,唯一的入口垂直于主干道。邻近的房屋分布相对松散。这个属于项目所有者的小庭院被改造成了另一个民宿。该项目还包括一条通往其他寄宿家庭的道路。
原建筑的地基比较高,所以内外高度差别很大。为了避免压力和距离感,入口使用了一个坡道,以及在中间挖掘的两个台阶来连接各个区域。入口两侧种满了青草,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入口空间与轮廓线相接,形成了垂直于交通路线的半公共空间。此外,它延伸到外部的天篷,给自己一种内部包容的感觉。
通道将公共空间分为入口接待区和咖啡厅/用餐区。尽管这两个区域被分割,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视觉上的联系;因此,这一设计特性将功能保持在各自的领域,同时增强它们之间的关系。主流线被抬高,以强调这一通道的优势地位,并增加视觉高度差异。主通道的内部延伸将人们引导到二楼,并进一步分配到各个客房。否则,客人可以停留在夹层休息。
用餐区靠墙的长桌可以用于正式的聚会和用餐。通高窗外的空间布满了绿色植物,让人仿佛看到了两幅巨大的“装饰画”。
该寄宿家庭打算举办团体活动;因此,客房的大小都比较小。我们把房间设计成各种颜色,带有一点灰色。每个房间的门都有与其内部空间相匹配的颜色。色彩在粗糙的混凝土结构之间穿梭跳跃。而房间的颜色则是指当地花海色彩丰富的特点。从大堂到客房,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从平静到温暖,我们都努力为客人留下更多的记忆。
在本次设计实践中,我们将内墙的原材料与空间的直接构造方法相结合,赋予“空白”空间以精神,同时在人与建筑之间建立一种强烈的对话。我们也希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