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板屋顶悬浮维京长屋遗址设计让落叶松年轮续写千年考古叙事
这座近期重新诠释的斯托恩保护遗址设计(Stöng)坐落在冰岛南部菲约索尔河谷(Þjórsárdalur)的火山地貌中,以精妙的建筑语言回应了该国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1939 年出土并自 1957 年起由简易庇护所保护的斯托恩维京时期长屋,是冰岛早期民居建筑罕见且保存极为完整的遗迹。2024 年的修复工程并非重建原有结构,而是在其遗产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改造,既尊重历史意义,又重新定义了它在景观与公众想象中的角色。
项目核心在于将建筑视为废墟与庇护所、过去与现在、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媒介框架。干预措施并非彰显形式主导性,而是以静默且适应性的方式呈现:保留 1957 年的原结构并以可持续采购的落叶松重新包覆,同时半透明聚碳酸酯屋顶轻盈悬浮于考古遗迹上方。这种材料策略搭配精细细节与克制的配色方案,形成了一种强调氛围、时间性与空间清晰度的建筑语言。
景观并非被视为背景,而是设计中的主动参与者。建筑与自然地形对齐,揭示而非遮蔽山谷的轮廓。新的公共基础设施(步行道、桥梁和休息区)将建筑场域延伸至整个遗址,在编排人流与框定视野的同时,将对脆弱地形的影响降至最低。整个干预被构想为连续的空间序列,引导访客以不同尺度与废墟和景观互动。
新建入口略微抬离地面,标志着过渡性门槛。从这里,访客拾级而上至悬浮于发掘区上方的室内平台,得以清晰俯瞰空间与历史全貌。室内空间保持光线与空气的通透,既维持原始居所的开放性,又保护其免受侵蚀、雨水和火山灰影响。窗户与屋顶开口的位置经过精准设计,框选关键考古节点,使观赏行为成为一种诠释性姿态。
此处的遗产保护成为一种建筑行为,并非重建,而是精心校准。设计承认原始庇护所本身即是文化遗产,通过适应性改造而非替换来延长其寿命。如此一来,修复被重新定位为延续与再参与的过程,而非封闭的终点。
关键在于,该项目提出了包容性遗产建筑的模式。所有新干预措施均考虑到广泛访客群体的需求,确保可达性的同时避免强加说教式叙事。相反,建筑营造了开放式的邂逅体验 —— 碎片化的遗迹、变幻的天气与层叠的材料共同唤起鲜活的历史感。斯托恩不再是一座纪念碑,而是动态的景观:在这里,建筑框定转瞬即逝的瞬间,保护行为与场所体验密不可分。作为景观与遗产之间的静默对话,该项目以协调共生的方式展开,诠释了建筑如何从场所中自然衍生,而非强行施加于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