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屋设计

本度假屋设计旨在为具有挑战性的偏远场地开发低影响小屋原型。该方案借鉴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代谢主义建筑的概念策略,利用超级结构和模块的设计语言,以实现随时间推移的适应性调整。考虑到偏远地区开发的巨大投资和环境影响,该策略采用长期规划思维,确保建筑结构在多代人及不同业主手中仍能保持实用性。

项目位于萨利希海(Salish Sea)的一座偏远岛屿上,距华盛顿州西雅图以北约 70 英里。坐落在原生冷杉和浆果鹃森林的边缘,该场地以陡峭的地形和横跨圣胡安群岛的南向视野为特色。由于场地可达性挑战以及保护斜坡自然地形的需求,设计方案将主要居住空间悬挂于场地之上的树冠之间。这种方式使地面得以归还给岛屿的自然动植物。野羊和鹿经常在这片山坡上 grazing,且时常可见它们从小屋下方穿过。

设计遵循三项原则:
轻触大地—— 项目位于陡峭山坡,整体策略采用 “悬浮” 而非 “挖掘”。富有韵律的钢构外骨骼顺应斜坡地形,同时在地面上方形成可居住的悬浮平面。钢框架的垂直形态呼应周围树干,与森林融为一体并隐于其中。

随时间演进的适应性—— 钢框架被构想为 “200 年超级结构”,作为独立于木框架保温围护结构(即 “模块”)的外部骨架。随着居住者和空间需求的变化,独立系统允许在钢框架内重新配置模块。室内空间与宽敞的外部露台相连,使生活空间随季节变化而 “扩展或收缩”。

减少消耗—— 减少空调空间是降低能耗的核心。这座 868 平方英尺的小屋将交通空间设于室外,既减少了需要供暖 / 制冷的室内面积,又让使用者与场地自然元素建立日常联系。南侧宽大的悬挑结构可调节正午阳光,同时为室外生活空间提供全年风雨防护。

对于无法通过被动方式满足的能源需求,项目配备了适度的 3.6 千瓦光伏阵列,其规模与当前居住负荷相匹配。初始施工时已预留光伏系统的扩展基础设施,以适应未来居住模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