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轴线向自然不断延伸的教堂设计
神庙教堂设计位于教区的 “朝圣之路 “上,连接着大教堂、神庙和自然水面等三座主要建筑,形成一条 “神圣 “的轴线(沿南北方向)延伸至整个场地。这段旅程的最终目的地是圣殿,其建筑风格相对稳固而封闭(大殿的结构设计旨在营造一种压缩感和重量感,以便根据视野降低屋顶高度)。
然而,与外部外观不同的是,当进入内部时,圣殿被设计成在后宫打开一个大框架,面向水和环绕土地北部边界的自然绿化。这一连串结构中的 “封闭 “和 “开放”(封闭[教堂]-开放[景观]-封闭[寺庙]-开放[自然景观])增强了游客体验的变化感。在总体规划中,与建筑主题相比,运动和旅行的感觉得到了强调,同时在整体规划过程中实现了 “神圣 “轴线向自然不断延伸的意图。
在这个总体规划中,我们认为环绕建筑后宫的水景是建筑的有机延伸,显示了建筑是如何与自然景观适度地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的高度和大小都经过精心考虑,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反过来,这里固有的自然景观也创造了一个 “大 “后宫,或一个环绕建筑本身的 “绿色 “背景。
这种联系蕴含着项目的总体意图,让人回想起原始人开始感知自然之灵的早期精神感知,并总是在神圣的情感中转向自然。此外,在这幅 “大画布 “中,除了自然与寺庙建筑之间的关系外,寺庙与现有建筑(如主教堂)之间也产生了 “轻盈 “的对话。这种联系来自于对规划中考虑建筑、高度、容量或体积的观点的研究。不过,这不是这里要强调的重点。
项目中使用了一套符号系统,以唤起当地的精神(寺庙的大瓦屋顶与周围的乡村相协调,让人想起村里公共寺庙的屋顶形象)。建筑的规模也与村里的公庙大致相当。天-地-人 “之间的关系在横轴(前-内-外)或纵轴(基座-主体-屋顶)上得到了一致而清晰的表达。底座(地–包括圣像前的装饰性 “地形 “细节)、主体(人–使用者/游客所占的空间)和屋顶(天)的结构强调而复杂(由于处理传统木结构的习惯,在强度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却表达了古代建筑(北方建筑和越南建筑)中常见的深刻的向上精神。
主要材料是砖和木材,经过质朴的处理,与当地生活相似。在寺庙内部,从旧教堂地基中保留下来的旧石头被用作圣人雕像的基座。这一举动是为了纪念作为越南天主教会基石的殉教者。同时,基督教的其他固有象征(十字架雕像、耶稣雕像等)也保留了下来。整个象征系统被精心安置在一个西方学者庙宇规划的变体中(伪双翼形式)。
对于宗教作品,我们认为象征主义和多义性超越了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解释。我们对上述因素的研究和巧妙结合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中的强迫性。此外,符号系统还提醒人们注意越南人民宗教意识中的模糊性(Tran Quoc Vuong 教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