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吟游诗人对自然保持敬仰的树屋住宅设计
这对客户夫妇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以来,他们的生活就像是在旅行。他们坚信,只要有一个与自然和社区紧密相连的最小空间,生活就足够了,因此他们创办了一家销售小房子的公司,并委托我们设计第一座小房子作为样板房。
大约 3000 年前,神山山坡上发生了一次喷发,形成了芦湖和大涌谷。自古以来,该地区的人们对神山的存在充满敬畏,并举行圣火祭(goshinka-sai)来安抚神山。该遗址距离充满硫磺烟羽的火山峡谷大涌谷约 2 公里,位于溪流潺潺的陡峭北坡的南角。
我们认为,小屋应朝南,面向神山和大涌谷,同时接受温暖的阳光,尤其是在冬季。不过,附近街道的能见度还是个问题。此外,还需要避开地表附近含有硫化氢和水汽的潮湿空气。因此,我们决定将 19 平方米的小屋升高约 5 米,这样就有了一个朝南的大窗户,与世俗世界隔绝开来。
我们在树丛中找到一块狭小的空地,竖起直径 15 厘米的实心钢柱和楼梯,与森林融为一体。在结构框架上,我们放置了一个木屋,木屋的露台围绕着一棵山茱萸树而建,山茱萸树是一种环保植物,夏天可以遮阳,冬天落叶后可以提供阳光。三根柱子的设计在风吹或居民走动时会轻微摇摆。因此,它是树屋的一种倒退,据说树屋是栖息地的原型。
虽然室内空间不大,但我们将其中央空间设计成神社的模样,力求反映出它与自然的丰富联系以及当地人对神山的情感。4.9 米高的中庭由四根柱子环绕,光线从天窗倾泻而下,中庭中央是一个定制的壁炉,将火献给大涌谷和神山。北面的两根枝形木柱像神社的大门一样对称,寓意着神社就在门外。从房间深处看去,梯形平面的视角被纠正,出现了一个方形空间,里面供奉着圣火,这与佛教祭坛前的圣火和神道教神社的焚火仪式相对应。
是什么样的情感驱使一个人选择在极小的空间或茅屋中隐居,就像西京、蒲生之长明、芭蕉、龙冈,或是中国的陶渊明和白居易?他们以前都是旅行者,对拥有的地方和材料并不执着。仔细想想,这座建筑就像斯努夫金的宽边帽,他是另一位永远流浪的吟游诗人,曾造访托夫-詹森笔下的姆明山谷(Moominvalley)。该项目是一次实验,旨在寻求一种节俭生活的丰富性,对自然保持微妙的敏感性,并保持信仰般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