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用集群与灵动通道重塑教育空间的学校设计
该项目旨在重新思考学校空间设计,突破传统教室和走廊那种往往较为僵化和碎片化的模式。其目标是营造一个建筑能够促进学习、社交以及归属感形成的环境,将学校转变为一个学习景观,使其中的每一个空间都成为教育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集群原则,即按年级将教室、实验室和公共区域进行分组。与单一教室相比,这种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且更具活力的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空间之间的大型玻璃隔断减少了物理和视觉上的分隔,让整栋建筑成为一个共享空间,知识得以超越单个教室的界限传播。
除了集群概念,该项目的另一个关键元素是贯穿建筑的灵动通道。它并非遵循僵化的线性路线,而是动态且流畅地延伸,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空间。沿理想轴线排列的玻璃体量创造了视觉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走动。人们的目光可以瞥见其他空间正在进行的活动,从而营造出一种联系感和开放感。这种设计方法将建筑原本理想的平行六面体形态转变为体量与空间的组合,那些未被占用的空间成为了社交区域,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停留、互动,在传统教室之外进行学习。该设计理念并非随意地增减体量,而是遵循一种功能性地转移和重新组织元素的空间策略。
按照这种逻辑,室外空间也成为了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例如,露台不仅用作社交和户外学习的区域,还承担着诸如防火等技术功能,这展示了一体化设计如何在不影响建筑质量的前提下满足功能需求。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选择。选用砖块是为了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作为一种连续且极具触感的元素,砖块突出了建筑的体量构成,清晰地将平面布局的变化转化为体量的变化。
尽管建筑体量庞大,但由于砖块的手工制作特性,减轻了人们对其厚重感的认知:每一块砖都是独一无二的,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细节。从远处看,建筑显得坚固而紧凑,而走近时,其不规则之处便会显现出来,形成光影和表面的变化,增强了建筑的动态感。
这种材料选择也是学生成长历程的一种隐喻:与学生们一样,学校并非完美无缺,而是不断变化、持续发展的。整个项目遵循一个清晰连贯的原则:打造一个能够适应当代教育需求的学校环境,提供灵活、富有启发性且包容的空间。因此,建筑成为了一种教育工具,能够在学生的成长旅程中给予他们欢迎、激励和支持,不仅在学术方面,还包括个人和社交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