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设计

在达卡市郊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区内,一座粉红色混凝土整体清真寺设计坐落在现有水体的边缘。清真寺被设计成一个可渗透的亭子,在水和陆地之间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既是工业区的精神空间,也是呼吸空间。工业区的所有者希望为工人建造一座清真寺,以纪念他已故的母亲,并希望在严酷的工业区内营造出柔和的氛围。这个故事启发建筑师将清真寺设计成一个精神社交空间,增强业主与工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信任。

清真寺融入了自然光过滤和通风的元素,创造了一个 “会呼吸的亭子”。清真寺的设计简单而有效,整体建筑坐落在高高的基座上,让人联想到孟加拉国三角洲地形中建在 “Bhiti”(土丘)上的当地房屋形式。清真寺的平面从简单的几何形状演变而来,一个正方形环绕着一个圆形体量,形成四个封闭的花园,作为两侧的采光庭院。外部的方形体量在东西两个方向融化成微妙的曲线,与场地的力量相互作用。曲线墙的东北悬角定义了主入口,面向工业区两条主要内部道路的现有节点。厚厚的混凝土墙壁上有许多小的矩形空洞。经过滤的光线从空隙中渗出,宛如古老清真寺的悬挂灯笼。

双层厚墙在清真寺内营造了微气候氛围,确保了热舒适度。阳光沿着 “jaali “开口射入花园庭院,反射到内部空间,热量则从内部散失。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清真寺被设计成一个真正的自然通风空间,凉爽的微风穿过所有开口,这些微风来自外部的天然水体,流经建造的水池、室内祈祷大厅和室外高架基座表面。门和其他门槛均由穿孔金属板制成,以确保在季风大作时风流经过过滤。所有这些特点都确立了 “会呼吸的亭子 “这一理念,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热带气候建筑形式。

一个浅薄的穹顶悬浮在穿孔的曲线墙上,提升了祈祷大厅奇特的内部空间。浮动的穹顶让人联想到伊斯兰世界清真寺建筑发展史中没有中间支撑物而覆盖大空间的结构巧思。

与传统清真寺坚固的 qibla 墙壁不同,这座清真寺的 qibla 是由微妙弧形西墙上的宽拱形开口界定的。一个反光水体通过拱形开口将绿松石马赛克镶嵌的内部与现有的池塘连接起来,使祈祷空间天衣无缝地流向充满光线的无限空间。清真寺内没有任何玻璃表面,只有浅水体上的半透明玻璃 mihrab 除外。玻璃米哈拉布是使用当地的玻璃片现场手工制作而成的,独一无二。

清真寺的东南庭院有一个穿孔金属楼梯通往月牙形的上层,上层是为工业园区的女工保留的。 这个空间既是女工们聚会的地方,也是她们祈祷的地方。楼梯附近种植了一棵 “Chhatim “树,每当花开时节,这里便香气四溢。参加清真寺的活动可以增强该行业女工的能力和归属感。

沐浴区的设计是为了在祈祷前的净化过程中唤起人们的灵性。质朴的粉色马赛克地板变成了代表宁静的绿松石色。绿松石色和粉红色马赛克与精心铺设的碎砖片交相辉映,体现了古老工艺的精湛技艺,这些颜色的使用与使用者的集体记忆息息相关。使用过的沐浴水被回收并用于浇灌花园植物。